close

一直對於西方文化很感興趣,也因此發展出了語言方面的專長與觀念上的接收;更精確的說法是,因為懂了點語言才更能去了解他們的想法。

 

高中的時候開始對性有更多的摸索,別想歪不是那種,而是身而為人廣義的性。那包括了性向、性氣質、性別平等、社會性別、社會期待、同工不同酬、多元成家;性和我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。

 

從西方的歷史去理解這些顯得更有效率,由於台灣相較而言仍太年輕。即使浩繁,仍能抓住幾個大重點去看,從悠遠的南北戰爭到近代民權運動,包括黑人、女權、LGBTQ人權,其實我們都不陌生。

 

在<When We Rise>這部同志運動史中,我們可以看到同志從起初飽受社會壓迫,無法出櫃,直至透過努力讓自身存在合理化,得以光明正大生活的過程。我覺得在這當中最讓人心酸的是,當他們好不容易在漸趨開放的社會風氣中生存,卻緊接著面臨愛滋病的爆發。愛滋病的正名又是到更後期經過當時有限的醫療研究發現垂直感染,藥物濫用也是感染途徑,才得以讓同志漸漸擺脫汙名化。在這期間他們面臨的是大眾的誤解與歧視。這部作品最讓我感動的地方一部分也是因為除了同志運動史之外,它更像角色們的生命史。反同父母的孩子是同性戀,孩子長大後成為平權運動鬥士,又再養育了下一代;這是觀念促進世代的演進。個人認為這部適合闔家觀賞,蠻正面的也沒有太多血腥暴力(一點點)、裸露。

另一部<If these walls could talk>則是頗需慎入,除了畫面,蠻多黑暗面是會讓你覺得對人性失望。它不是漫威,沒有英雄,邪也不一定不勝正。當中探討的議題很多樣,涵蓋伴侶法律上的權益(彰顯同志婚姻未合法化的不平等)、女權等等,算是蠻沉重的一部片。

 

總結,包羅萬象的資訊中,如果我們能挑剔一些,去篩選出我們真正需要的,我們渴望深入了解的,你會發現比課本更寬廣豐富,精彩刺激的世界。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Clai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